深本思维训练平台欢迎你!

全部用户指引

为什么数学题稍加变化,孩子就不会做了?

【家长智慧】  发布日期:2017-03-07

一位五年级的数学老师最近提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发现:在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时候,单独学习时孩子的做题和反应还是很快的,作业也做得不错,但一到单元测验就不行了。家长也向老师反映过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位数学老师观察发现,因为孩子做题时没有审题的习惯,刚好他今天学表面积或体积,当天老师布置的作业肯定就针对这些方面,所以他不需要多加思考就套公式做题了,作业做得也还不错。

但是单元测验出的问题是综合的,平时孩子没有动脑思考,遇到了综合问题后,题目没有明确地说是求棱长总和还是表面积时,学生就无从下手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问题呢?

主要原因就是孩子只是记住了那个公式,但是不知道公式是怎样来的。他对棱长总和和表面积这些概念不清晰,所以导致了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四年级的学生,给出一个长方形让他求周长和面积,很快就求出来了。

然后我问他:“你知道为什么周长这么求吗?”

他愣愣地看着我,答不上来。

我再问他:“那你知道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吗?”

他想了一会儿,大致能够说出周长是什么,但说到面积的时候又显得有一些不确定。

这时我趁热打铁,把“长度”、“面积”和“体积”三个概念跟他解释了一遍,告诉他,这是我们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用到的不同维度的测量单位。如果学生能够接受,可以顺便再把“重量”等单位一起解释了,这样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对各个不同的概念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直观的了解。

当孩子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辨别题目不同的要求时,其实他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这说明他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而非盲目的死记硬背把问题解决出来的。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日复一日地进行这样的锻炼,久而久之,我们还需要担心孩子的学习吗?当他的头脑变得非常灵活、非常聪明,哪怕来一个完全没有见过的问题,他都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方法,这样的孩子能力怎么会不强,成绩怎么会不好呢?

所以,就如我一直所强调的那样,作为家长,我们不要目光短浅地盯着一两次考试成绩,我们要去觉察考试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这次成绩真的体现了孩子的能力吗?他真的会自己进行思考吗?这道题他做出来了,是真的会做还是蒙的?做不出来,是哪里没有理解?……

如果我们也能多问几个为什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而不只是学习成绩上,引导他自己解决问题而并非替代他解决问题,相信孩子在可见的未来都会有长足的进步。


  • 专注

    深本数学一直专注于数学研发,
    科目优势非常突出

  • 特色

    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
    一通百通

  • 本质

    深入知识找规律,深入情景找
    方法

  • 智慧

    学习数学的真正目是提升思维能
    力而非应付考试